發布時間:2019-04-19
作者:王歡
金磊的辦公室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亂”一一辦公桌上各種醫學讀物、資料文件堆積如山;辦公室對面唯一一張沙發上也“躺”滿了各種醫學書籍文獻。視線穿越凌亂的書山,不經意地就會落到辦公桌旁的柜子,里面最醒目的位置擺著的是一顆人體心臟標本,這是美國著名的心臟瓣膜專家Ned H.G.Hwang教授送給金磊的。
破格提拔 39歲的協和教授
上世紀90年代初,清華、北大等學府已經涌現了很多三四十歲的年輕教授。彼時,在金磊就讀的中國協和醫科大學,55歲以下的教授卻屈指可數。時任院長巴德年意識到了危機,為了留住更多年輕的人才,他經過努力獲得了當時國家教委的支持,在校內進行首次破格晉升。
“當時有10大條件:國家級期刊發表文章10篇以上(需為第一作者);承擔過國家級課題(作為課題負責人);有至少一個國家級成果或發明專利(第一發明人);院、校研究室主任或副主任……”這些條件,39歲的金磊全部滿足。
早在讀研究生時,金磊就發表過多篇關于“牛心包瓣”(用牛的心包制成人工心臟瓣膜,用于救治心臟瓣膜患者)的研究文章,博士畢業以后亦在該領域有多篇著作發表,一時業內小有名氣。
“當年報名參加破格晉升,之后的答辯順利通過。當時我的博士學位還沒拿到(在職讀學位未到畢業期限),一下子就晉升為教授了。”金磊回憶至此,臉上的表情并非全是自豪,“在別人看來,這是‘逆勢而行’,我成了當時協和醫大唯一一位不到40歲的教授。那時,議論紛紛。”雖然完全是按規定,憑實力被提拔的,但被人過分“羨慕”,還是讓金磊感覺那段日子過得并不舒坦。
一帆風順 卻再“逆勢而行”
不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向全球30個發展中國家招攬人才的計劃引起了金磊的注意,他開始猶豫是在當時的環境下繼續搞研究,還是換個新的環境。就在那時,金磊的師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曉東給了他中肯的建議:“國內的研究和學習條件有限,要深造和進一步提高就只能去國外。”在順利通過了申請之后,金磊獲取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1994年度分子生物學博士后的機會,由此踏上了美國的求學之路。
2000年8月,美國一家做人工生物心臟瓣膜的企業,首次獲得了美國FDA批準牛心包生物心臟瓣膜上市的消息,傳到了正在從事相關研究的金磊的耳中。“先進的醫療技術幾乎都源自于美國,幾年之后才進入發展中國家。當時,牛心包瓣幾乎只用于發達國家,而中國的患者幾乎全部用機械瓣(熱解碳、不銹鋼等為原料的人工瓣膜)。”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的金磊,有些按捺不住了,“中國的瓣膜患者也本該可以用上更好的人工生物瓣的呀!”就在當年的12月,金磊決定離開從事了研究工作多年的美國,回國創業。
然而,這一次的“逆勢而行”更加艱難。
金磊回國的時候,中國幾乎不用生物瓣。國內醫療個行業凡是高端的技術,如人體植入物,都是源于美國,若干年之后,才逐步服務發達國家患者。通常,在這些外企的高端產品進入發達國家,會先讓國外有經驗的醫生在中國著名大醫院開展應用,數年后,由國內專家再推廣到全國,隨后才是一些有條件的企業開始模仿國外產品,逐漸出現國內企業以及國產產品。
當金磊的企業“北京佰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后,上述慣例讓國內大型醫院根本不相信金磊的產品。“發達國家的同類產品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人自主生產的產品怎么可能信得過?”金磊吃了一次又一次閉門羹。
秉持仁心 挽救數萬生命
金磊的師父朱曉東院士,早在1976年,就在國內首次研制出牛心包生物瓣并成功用于臨床,而朱曉東院士的師父——MarianIonescu,著名英國心臟外科教授,于1971年首次用牛的心包組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牛心包生物瓣,并成功植入患者體內,可謂師徒三代專攻一項研究。在金磊回國時,很多圈子里的專家就認為“這小子有可能做成”,國家對他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視,科技部等主管部門都給予了很多資金上的支持。然而,金磊缺的并不是錢,而是市場的認可。
“由于技術的限制,美國企業生產的牛心包瓣,只能用于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而適用于60歲以下的眾多中國風濕性心臟瓣膜患者的生物瓣,只有我們做!”雖然起初四處碰壁,屢遭質疑,但是金磊并沒有因此放棄,“在等待救治的,那是一條條生命啊,更別說很多剛剛降生不久的肺動脈瓣缺陷(一種先天性心臟病)的新生兒患者。”大醫院不行就從小醫院開始,為拯救患者,哪怕是免費贈送呢!他心想。
在他的執念下,年幼的瓣膜病患者得到救治的消息從小型醫院傳到大型醫院,從國內傳到國外……直到2011年,美國的同類產品才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此時的金磊已經擁有了國內外近20項發明專利,拯救了上萬名國內的瓣膜病患者的生命,其中很多都是出生不久的嬰兒。
2012年6月的一次全國心外科專家的共識會上,佰仁醫療研制的人工生物肺動脈瓣膜,有了這樣的肯定,“沒有這東西,很多患病的孩子早就沒命了!”
2012年7月,國家科技部舉辦的首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上,佰仁醫療從4100多家參賽企業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
2013年,佰仁醫療的“肺動脈帶瓣管道與單瓣補片”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到如今,最早植入佰仁醫療生產的生物瓣的患者已經有13年的時間了。“我們這個行業是技術為王的行業,技術不過硬,那就會要‘命’的!我們每生產出廠一個牛心包瓣,都會想著,這個是否能夠安心的放入自己的心臟里。”
傾情企業 再塑高品質人生
醫者仁心,董事長金磊對生命秉持的“以仁為本”,也深深影響著每一位員工。有一年春節假期,金磊接到公司生產線上的一位縫瓣員工的電話,“她當時告訴我說,自己放假前縫過的一個瓣膜,最后打的一個結不確定是否打了順結。正月初三,公司還沒上班,這位員工就從很遠的老家趕回了北京,從庫房里找出那枚瓣膜,確認自己最后縫合所打的結無誤后才放心,這件事使她整個春節都沒能過好,一直惦記在心。”
走進佰仁醫療,一樓大廳最醒目的位置會看到“再塑高品質的人生”,金磊向我們介紹了他的心聲:一是治病救人,為患者重塑生命;二是通過創業過程,也使自己和佰仁的員工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我出國前就是協和醫大的教授了,如果不出國,也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本領域的佼佼者;去美國后,經歷了博士后,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多年經歷和資深科學家的頭銜,一直留在美國工作,會很搶手,收入不菲。2000年我突然決定回國,很多人勸我三思而行,他們勸說,留在美國,即使不用拼命地工作,一生的錢都是花不完的。”而回國創業,對金磊來說,就意味著一切都要重新開始,而且還要把所有積蓄投入一場賭局,前途難料。
“我們師徒三代人專心于牛心包瓣的研究,做了幾十年必須要有一個交代。我的企業不僅是為了財富而生,更是為了證實動物源性植入材料通過特殊的技術是可以制成用于治病的人工組織或部件的代用品,可以用來挽救患者的生命。如果我不做企業,這些研究就很難變成合法的產品,惠及患者。這項技術目前沒有人能比我做得更好,我只能做創業選項。我做企業的目的首先是要為患者解決問題。”
財富管理 只為生命續航
佰仁醫療目前的成績與地位,讓金磊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初的選擇。但企業經營中的風險一直讓金磊很擔心。“我是醫者,治病救人在我心里的意義比財富要重萬倍。但是我們這種類型的企業風險是極高的,需要足夠資金作為保障,所以財富管理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一個偶然的機會,金磊結識了宜信財富,加以了解后,他對宜信財富投資的領域及理念非常認可。“開始時抱著嘗試的態度,幾次投資證明,宜信財富信譽非常好,我很滿意。比如現在正在進行中的宜信財富母基金,它投資于醫療、互聯網等熱門行業,我很認同。因此,我可以很放心地把我的部分財富交給宜信財富去打理,企業經營也有了保障。”
金磊說,無論對于金錢還是事業,都是一場投資,“投資,看清其價值所在很關鍵,一定要看得懂、看透,然后再去投入,宜信財富帶來的項目,我之所以去投,就是看重其真正的價值所在。醫療投資,從醫生的角度來講,無外乎‘診斷’和‘治療’,治療比診斷更被需要,更靠譜。醫療的投資一定要對患者能提供不可替代價值,而不是對醫生的價值。正如我個人對事業的‘投資’,如果你的產品對挽救患者生命是不可替代的,我定會傾心注入,義無反顧。”
文章來源于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