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0-13
9月29日,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科研與學科建設部主任、河南省兒童心臟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帶領團隊成功實施華中地區首例“經胸微創介入肺動脈瓣支架置入術”。
僅在胸骨劍突位置切開3公分的切口就成功實施“經胸微創介入肺動脈瓣支架置入術”,這在國內還是首次實現。
目前,患者已經康復出院。
經胸微創介入肺動脈瓣支架置入術的成功實施,是先心病診治領域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
該手術技術難度高,要求術者具備把外科和介入手術技巧高度融合的能力。
此術式的優點是能有效避免傳統開胸手術及建立體外循環給患者帶來的創傷,為重度肺動脈瓣反流先心患者的微創治療提供新思路。
接受新技術治療的21歲患者姓于,來自周口市。
小于剛出生不久,父母就發現她好像不太正常。小于母親說:“孩子剛生下來時,嘴唇發紫,臉龐發紫,甚至全身都是紫的,還經常感冒生病。”
孩子2歲時,病情越來越嚴重,當地醫生說孩子患有嚴重心臟病,須盡快到上級醫院治療,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父母趕緊帶著孩子到鄭州,找到范太兵教授。完善檢查后,范教授診斷出孩子患有法洛四聯癥。
這是一種嚴重的先心病。
心臟完全是“長壞了”,室間隔有一個大窟窿,肺動脈嚴重狹窄,右心室肥厚。
該病極易引起身體慢性缺氧,紅細胞不斷增多,導致繼發性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重癥患兒有25%-35%在1歲內死亡,50%患兒死于3歲內,70%-75%死于10歲內。
陷入崩潰邊緣的小于把全部希望寄托到范太兵教授身上。
范太兵帶領團隊,為年僅2歲的小于成功實施了“法洛四聯癥矯治術”。
范教授告訴他們,這次手術主要是解決了孩子的缺氧問題,再等孩子長大后實施二期手術,就可以恢復得跟正常人一樣。
手術完成后,小于恢復得不錯,正常上課學習,還愛好運動,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前不久,家人帶小于在醫院復查時,醫生發現她出現肺動脈瓣關閉不全,建議盡快給孩子實施二期手術。
聽完專家的建議,父母不敢耽擱,帶著小于來到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再次找到范太兵教授。
19年后,他們再次相見。
這19年,是小于健康成長的19年,也是醫療技術快速發展的19年。
經過充分評估和論證,范太兵教授決定使用全新的技術為小于實施手術。
在現代化手術室里,范太兵教授、韓宇博士、梁維杰副主任醫師、宋書波主治醫師等專家精準操作,在患者胸骨劍突位置切開一個小口,在食道超聲及X線輔助下沿右心室-肺動脈輸送軌道,把瓣膜輸送到預定位置。
手術切口僅有3公分
操作完成后,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科研與學科建設部副主任、超聲科副主任劉琳博士行食道超聲,圖像提示肺動脈介入瓣植入位置理想、固定良好,介入肺動脈瓣無瓣中及瓣周反流,手術取得成功。
范太兵教授介紹,先天性心臟病是我國主要的先天畸形,在全國多地均位居新生兒出生缺陷的首位,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負擔。
其中很大一部分患兒需要重建與修復右室流出道與肺動脈瓣。這些患兒長大后將面臨再次治療,往往一生需要多次手術。
先天解剖結構的異常與初次手術后發生的粘連,會進一步加重再次手術的難度和風險,“經胸微創介入肺動脈瓣支架置入術”為華中地區首創,該技術可有效避免傳統開胸手術及建立體外循環給患者帶來的創傷,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