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14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安琪教授團隊與心臟內科馮沅教授團隊聯合啟動佰仁醫療Salus介入肺動脈瓣臨床試驗入組,并于當天成功完成1例經胸小切口介入肺動脈瓣植入,獲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病例情況
患者女性,15歲,15年前行“法洛四聯癥矯治術”,此次因“活動后心累、氣促3年余”入院,心臟彩超提示:肺動脈前向血流通暢,肺動脈瓣重度反流。術前CT評估提示主肺動脈主干呈倒漏斗型(近端明顯粗于遠端),且主肺動脈總長僅75px,左右肺動脈近分叉處均存在狹窄,尤其是左肺動脈開口處狹窄明顯。
在安琪教授的主持下,多學科討論后認為該患者上述解剖特點不適合目前經股靜脈入路植入的介入肺動脈瓣,可考慮使用佰仁醫療Salus介入肺動脈瓣經心尖入路實施肺動脈瓣植入。在心臟大血管外科安琪教授主持下,心臟內科馮沅教授帶領趙振剛副教授及李翔醫師與心臟大血管外科羅書畫副主任醫師及李東旭主治醫師合作完成了手術。術中手術團隊經股靜脈完成心導管檢查及造影后,通過肋間小切口暴露右室心尖并預置荷包縫線,穿刺右室心尖建立經心尖入路,而后分別經股靜脈和心尖進行左、右肺動脈球囊對吻擴張,最后經心尖完成肺動脈瓣植入。術后TEE提示肺動脈瓣植入位置理想、固定良好,無瓣周漏或中央反流,左、右肺動脈顯影正常。肋間切口長度僅62.5px,總體手術效果滿意。
先天性心臟病是我國主要的先天畸形,在全國多地均位居新生兒出生缺陷的首位,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負擔。其中很大一部分患兒需要重建與修復右室流出道與肺動脈瓣,這些患兒長大后將面臨再次治療,往往一生需要多次手術。先天解剖結構的異常與初次手術后發生的粘連將進一步加重再次手術的難度和風險,介入肺動脈瓣可以有效避免傳統開胸手術及建立體外循環給患者帶來的創傷,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將成為眾多經歷過右室流出道重建患者后續治療的福音。
佰仁醫療研發生產的這款介入肺動脈瓣可以通過微創切口經右室流出道穿刺直接植入,相對于傳統外科開胸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其支架流入端及流出端采用鏤空設計,能有效避免阻擋右室流出道及左右肺動脈開口,在解剖條件適宜的患者中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創新無止境
佰仁醫療與北京安貞醫院蘇俊武教授團隊歷時多年合作研發的Salus介入肺動脈瓣及輸送系統,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于2020年7月獲科技部批準立項(項目編號2020YFC1107900)。該產品采用自膨式支架設計,瓣葉采用牛心包為材料,以本企業成熟的外科牛心包瓣的制作工藝與處理技術加工而成,實現有效抗鈣化,并具備出色的血流,全方位提高瓣膜的耐久性,是國內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經胸介入肺動脈瓣創新器械。該產品主要適用于此前曾手術重建或修復右室流出道、已具有經導管介入肺動脈瓣錨定部位的復雜先心患者的接續治療。目前已啟動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牽頭,聯合國內多家知名心臟中心的正式臨床試驗。該臨床試驗正面向社會招募患者,為更多類似需要救治的危重患者提供救治機會。